一、前言
今天介绍结构型模式中的最后一个模式–代理模式。上篇 Java 设计模式主题为《Java 设计模式之享元模式(十一)》。
二、简单介绍
# 2.1 定义
代理(Proxy)模式是结构型的设计模式之一,它可以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(Proxy)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。
所谓代理,是指具有与被代理的对象具有相同的接口的类,客户端必须通过代理与被代理的目标类交互,而代理一般在交互的过程中(交互前后),进行某些特别的处理。
# 2.2 参与角色
- 抽象主题(Subject):真实主题与代理主题的共同接口。
- 真实主题(RealSubject):实现抽象主题,定义真实主题所要实现的业务逻辑,供代理主题调用。
- 代理主题(Proxy):实现抽象主题,是真实主题的代理。通过真实主题的业务逻辑方法来实现抽象方法,并可以附加自己的操作。
# 2.3 应用场景
- 需要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。
- 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方法增强。如:添加日志记录,计算耗时等。
- 需要延迟加载目标对象。
三、实现方式
代理模式分类: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。
区别:静态代理需要手动指定代理对象,动态代理由系统自动生成代理对象。
我们以交学费为例,由于小孩年龄小,安全意识不高,为了安全起见,由父母代理交学费,小孩负责上学。
# 3.1 静态代理
抽象主题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interface Child { |
真实主题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RealChild implements Child { |
此处 goSchool 方法就是供代理对象调用。
代理主题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Parent implements Child { |
父母代理孩子交学费,由小孩自己上学。
客户端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Client { |
打印结果:
1 | 复制代码父母交学费 |
# 3.2 动态代理
动态代理的实现手段:JDK 自带的 Proxy 类、CGlib、Javaassist 等。
本次测试使用 Proxy 类演示,抽象主题和真实主题不变,我们创建处理器类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Child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{ |
客户端:
1 | 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Client { |
打印结果与上文的相同。
在执行 proxy.payTuition() 时,并不是打印“小孩交学费”,而是“父母交学费”,达到了对目标对象访问控制的目的,即控制小孩交学费的行为,让父母代交学费。
UML 类图表示如下:
本文转载自: 掘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