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泛型的概念
泛型是 Java SE5 出现的新特性,泛型的本质是类型参数化或参数化类型,在不创建新的类型的情况下,通过泛型指定的不同类型来控制形参具体限制的类型。
二、泛型的意义
一般的类和方法,只能使用具体的类型:要么是基本类型,要么是自定义的类。如果要编写可以应用于多种类型的代码,这种刻板的限制对代码的束缚就会很大。
Java 在引入泛型之前,表示可变对象,通常使用 Object 来实现,但是在进行类型强制转换时存在安全风险。有了泛型后:
- 编译期间确定类型,保证类型安全,放的是什么,取的也是什么,不用担心抛出 ClassCastException 异常。
- 提升可读性,从编码阶段就显式地知道泛型集合、泛型方法等处理的对象类型是什么。
- 泛型合并了同类型的处理代码提高代码的重用率,增加程序的通用灵活性。
举个例子: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1() { |
未使用泛型前,我们对集合可以进行任意类型的 add 操作,遍历结果都被转换成 Object 类型,因为不确定集合里存放的具体类型,输出结果如下所示。
1 | kotlin复制代码class java.lang.Integer |
采用泛型之后,创建集合对象可以明确的指定类型,在编译期间就确定了该集合存储的类型,存储其他类型的对象编译器会报错。这时遍历集合就可以直接采用明确的 String 类型输出。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2() { |
三、泛型的表示
泛型可以定义在类、接口、方法中,分别表示为泛型类、泛型接口、泛型方法。泛型的使用需要先声明,声明通过**<符号>的方式,符号可以任意,编译器通过识别尖括号和尖括号内的字母来解析泛型。泛型的类型只能为类,不能为基本数据类型。尖括号的位置也是固定的,只能在类名之后或方法返回值之前**。
一般泛型有约定的符号:E 代表 Element, 通常在集合中使用;T 代表 Type,通常用于表示类;K 代表 Key,V 代表 Value,<K, V> 通常用于键值对的表示;? 代表泛型通配符。
泛型的表达式有如下几种:
- 普通符号
- 无边界通配符 <?>
- 上界通配符 <? extends E> 父类是 E
- 下界通配符 <? super E> 是 E 的父类
四、泛型的使用
4.1 泛型类
将泛型定义在类名后,使得用户在使用该类时,根据不同情况传入不同类型。在类上定义的泛型,在实例方法中可以直接使用,不需要定义,但是静态方法上的泛型需要在静态方法上声明,不能直接使用。举个例子: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Test<T> { |
4.2 泛型方法
泛型方法,是在调用方法时指明的具体的泛型类型。虽然类上定义的泛型,实例方法中可以直接使用,但是该方法不属于泛型方法。举个例子:get 方法为泛型方法,而且该程序能编译通过运行,因为尖括号里的每个元素都指代一种未知类型,可以为任何符号,尖括号里的 String 并非 java.lang.String 类型,而是作为泛型标识 ,传入的 first 为 Integer 类型,所以该 String 标识符也指代 Integer 类型,返回值自然也是 Integer 类型。不过,应该也不会用这种泛型符号定义在实际情况中。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Test { |
4.3 泛型通配符
? 为泛型非限定通配符,表示类型未知,不用声明,可以匹配任意的类。该通配符只能读,不能写,且不对返回值进行操作。也可以将非限定通配符出现的地方用普通泛型标识,不过使用通配符更简洁。举个例子:
test1() 是通过通配符来输出集合的每一个元素的,test2() 和 test1() 的作用一样,只不过将通配符用 来代替了;test3() 用来演示集合在通配符的情况下写操作,发现编译器报错,int 和 String 都不属于 ? 类型,当然放不进集合,因为所有类都有 null 元素,所以可以放进集合。比如主函数传的是 List,而想要在集合里添加一个 String,这是不可能的;test4() 的写法也是错的,? 是不确定,返回值返回不了;test5() 的用法使用来比较 List 和 List<?> 的,在主函数里调用 test5(list) 报错的,显示 java: 不兼容的类型: java.util.List<java.lang.Integer>无法转换为java.util.List<java.lang.Object>,因为 List 不是 List 的子类。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Test { |
通过使用泛型通配符可以实现泛型的上下边界 <? extend T> 和 <? super T>,下面将使用 Number 类以及该类的子类来演示这两种上下型边界,Number 类的关系图如下。
<? extends Number> 表示类型为 Number 或 Number 的子类,<? super Integer> 表示类型为 Integer 或 Integer 的父类,举个例子,method1 方法测试是上边界 Number,由于 arrayList1 和 arrayList2 的泛型都为 Number 或其子类,所以可以插入成功,而 arrayList3 的类型 String 和 Number 无关,因此编译报错。method2 方法测试的是下边界 Integer,由于 arrayList4,arrayList5 和 arrayList7 种的类型 Integer、Object 和 Number 都为 Integer 的父类,所以插入成功,而 arrayList7 的类型 Double,因此插入失败。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Generic { |
4.4 泛型接口
泛型接口就是在接口上定义的泛型,当一个类型未确定的类实现接口时,需要声明该类型。举个例子: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interface CalcGeneric<T> { |
4.5 泛型数组
数组是支持协变的,什么是数组的协变呢?举个例子:这段代码中,数组支持以 1 的方式定义数组,因为 Integer 是 Number 的子类,一个 Integer 对象也是一个 Number 对象,所以一个 Integer 的数组也是一个 Number 的数组,这就是数组的协变。虽然这种写法编译时能通过,但是数组实际上存储的是 Integer 对象,如果加入 Double 对象,那么在运行时就会抛出 ArrayStoreException 异常,该种设计存在缺陷。3 方式所示的定义数组方式编译错误,4 所指示的代码才是正确的。泛型是不变的,没有内建的协变类型,使用泛型的时候,类型信息在编译期会被类型擦除,所以泛型将这种错误检测移到了编译器。泛型的设计目的之一就是保证了类型安全,让这种运行时期的错误在编译期就能发现,所以泛型是不支持协变的,如 5 所示的该行代码会有编译错误,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class Test { |
4.6 泛型擦除
在泛型内部,无法获得任何有关泛型参数类型的信息,泛型只在编译阶段有效,泛型类型在逻辑上可看成是多个不同的类型,但是其实质都是同一个类型。因为泛型是在JDK5之后才出现的,需要处理 JDK5之前的非泛型类库。擦除的核心动机是它使得泛化的客户端可以用非泛化的类库实现,反之亦然,这经常被称为”迁移兼容性”。
代价:泛型不能用于显式地引用运行时类型地操作之中,例如转型、instanceof 操作和 new 表达式,因为所有关于参数地类型信息都丢失了。无论何时,当你在编写这个类的代码的时候,提醒自己,他只是个Object。catch 语句不能捕获泛型类型的异常。
举个例子:这串代码的运行输出是,因此可见泛型在运行期间对类型进行了擦除。
1 | kotlin复制代码class java.util.ArrayList |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1() { |
将上面的 Java 代码编译成字节码后查看也可看见两个集合都是 java/util/ArrayList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method1()V |
因为在运行期间类型擦除的关系,可以通过反射在运行期间修改集合能添加的类,不过添加后查询该集合会抛出 ClassCastException 异常,代码如下。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void method4() throws Exception { |
五、总结
泛型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的还是挺多的。
- 数组不支持泛型
- 泛型的类型不能为基础数据类型
- 泛型只在编译阶段有效
Java 编程思想
码出高效 Java 开发手册
本文转载自: 掘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