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篇《面试:为了进阿里,死磕了ConcurrentHashMap源码和面试题(一)》,研究了基础原理,以及ConcurrentHashMap数据put的流程等线程安全的,来回顾一下面试的问题点:
- 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
- ConcurrentHashMap1.7和1.8的区别?
- ConcurrentHashMap使用什么技术来保证线程安全
- ConcurrentHashMap的put()方法
- ConcurrentHashmap 不支持 key 或者 value 为 null 的原因?
- put()方法如何实现线程安全呢?
- ConcurrentHashMap扩容机制
- ConcurrentHashMap的get方法是否要加锁,为什么?
- 其他问题
- 为什么使用ConcurrentHashMap
- ConcurrentHashMap迭代器是强一致性还是弱一致性?HashMap呢?
- JDK1.7与JDK1.8中ConcurrentHashMap的区别
那我们接下继续看看CurrentHashMap核心内容,扩容机制。
ConcurrentHashMap的扩容机制
- 扩容变量
1 | java复制代码// 新 tab 的 length |
- 因为
ConcurrentHashMap
支持多线程扩容,多个线程处理不同的节点,首先先计算出每个线程(CPU)处理的桶数:将 length / 8 然后除以 CPU核心数。如果得到的结果小于 16,那么就使用 16。(避免出现转移任务不均匀的现象)
1 | java复制代码int n = tab.length, stride; |
- 新的 table 尚未初始化,进行2倍扩容
1 | java复制代码 if (nextTab == null) { // initiating |
- 在死循环中,每个线程先取得自己需要转移的桶的区间:先获取CAS 修改 transferIndex,即 length - 区间值,留下剩余的区间值供后面的线程使用(i 表示下标,bound 表示当前线程可以处理的当前桶区间最小下标)。
* 判断`--i`是否大于等于`bound` ,正常情况下,如果大于 bound 不成立,说明该线程上次领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。那么,需要在下面继续领取任务。
* `transferIndex` 小于等于0,说明没有区间了 ,i 改成 -1,推进状态变成 false,不再推进,表示,扩容结束了,当前线程可以退出了
* 第一次进入循环,走下面的 nextIndex 赋值操作(获取最新的转移下标)。其余情况都是:如果可以推进,将 i 减一,然后修改成不可推进。如果 i 对应的桶处理成功了,改成可以推进。
1 | java复制代码int nextIndex, nextBound; |
- 判断该节点是否需要进行扩容处理
* 是否已完成扩容
+ `finishing`为`true`,完成扩容
+ 如果没完成
- 这个线程结束帮助扩容了`U.compareAndSwapInt(this, SIZECTL, sc = sizeCtl, sc - 1)`为true
* `(f = tabAt(tab, i)) == null`,获取老 tab i 下标位置的变量,如果是 null,写入 fwd 占位,推进下个下标
* `(fh = f.hash) == MOVED`说明别的线程已经处理过了,再次推进一个下标。
* 以上情况都不符合就说明,这个位置有实际值了,且不是占位符,需要对这个节点`synchronized`上锁,进行数据迁移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java复制代码if (i < 0 || i >= n || i + n >= nextn) {
int sc;
if (finishing) { // 如果完成了扩容
nextTable = null;// 删除成员变量
table = nextTab;// 更新 table
sizeCtl = (n << 1) - (n >>> 1); // 更新阈值
return;// 结束方法。
}// 如果没完成
// 尝试将 sc -1. 表示这个线程结束帮助扩容了,将 sc 的低 16 位减一。
if (U.compareAndSwapInt(this, SIZECTL, sc = sizeCtl, sc - 1)) {
// 如果 sc - 2 等于标识符左移 16 位,说明没有线程在帮助他们扩容了
if ((sc - 2) != resizeStamp(n) << RESIZE_STAMP_SHIFT)。
return;// 不相等,说明没结束,当前线程结束方法。
finishing = advance = true;// 如果相等,扩容结束了,更新 finising 变量
i = n; // 再次循环检查一下整张表
}
}
// 获取老 tab i 下标位置的变量,如果是 null就写入fwd占位,再次推进一个下标
else if ((f = tabAt(tab, i)) == null)
advance = casTabAt(tab, i, null, fwd);
// 如果不是 null 且 hash 值是 MOVED,说明别的线程已经处理过了,再次推进一个下标。
else if ((fh = f.hash) == MOVED)
advance = true;
else {// 到这里,说明这个位置有实际值了,且不是占位符。对这个节点上锁。
//为什么上锁,防止 putVal 的时候向链表插入数据
synchronized (f) {
....
}
6. 扩容时,对该节点`synchronized`加锁,再进行处理,判断 i 下标处的桶节点是否和 f 相同:
* 如果 f 的 hash 值大于 0 ,是链表结构,根据当前节点和首节点的 `hash &n`值取于结果不同,进行处理:
+ 相等为低位节点处理
+ 不相等为高位节点处理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java复制代码 if (fh >= 0) {
//获取当前
int runBit = fh & n;
// 尾节点,且和头节点的 hash 值取于不相等
Node<K,V> lastRun = f;
// 遍历这个桶
for (Node<K,V> p = f.next; p != null; p = p.next) {
// 取于桶中每个节点的 hash 值
int b = p.hash & n;
// 如果节点的 hash 值和首节点的 hash 值取于结果不同
if (b != runBit) {
// 更新 runBit,用于下面判断 lastRun 该赋值给 ln 还是 hn。
runBit = b;
lastRun = p;
}
}
// 如果最后更新的 runBit 是 0 ,设置低位节点
if (runBit == 0) {
ln = lastRun;
hn = null;
}
else {// 如果最后更新的 runBit 是 1, 设置高位节点
hn = lastRun;
ln = null;
}
for (Node<K,V> p = f; p != lastRun; p = p.next) {
int ph = p.hash; K pk = p.key; V pv = p.val;
// 如果与运算结果是 0,那么就还在低位
if ((ph & n) == 0) // 如果是0 ,那么创建低位节点
ln = new Node<K,V>(ph, pk, pv, ln);
else // 1 则创建高位
hn = new Node<K,V>(ph, pk, pv, hn);
}
// 其实这里类似 hashMap
// 设置低位链表放在新链表的 i
setTabAt(nextTab, i, ln);
// 设置高位链表,在原有长度上加 n
setTabAt(nextTab, i + n, hn);
// 将旧的链表设置成占位符
setTabAt(tab, i, fwd);
// 继续向后推进
advance = true;
}
* TreeBin 的 hash 是 -2,是红黑树结构进行处理
1 | java复制代码 else if (f instanceof TreeBin) { |
当ConcurrentHashMap
中元素的数量达到cap * loadFactor
时,就需要进行扩容。扩容主要通过transfer()
方法进行,当有线程进行put
操作时,如果正在进行扩容,可以通过helpTransfer()
方法加入扩容。也就是说,ConcurrentHashMap支持多线程扩容,多个线程处理不同的节点,实现方式是,将Map表拆分,让每个线程处理自己的区间。如下图:
ConcurrentHashMap的get方法是否要加锁,为什么?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 |
ConcurrentHashMap的get方法就是从Hash表中读取数据,并不会与扩容不冲突,因此该方法也不需要同步锁,这样可提高ConcurrentHashMap 的并发性能。
总结
为什么使用ConcurrentHashMap
- HashMap在多线程中进行put方法有可能导致程序死循环,因为多线程可能会导致HashMap形成环形链表,(即链表的一个节点的next节点永不为null,就会产生死循环),会导致CPU的利用率接近100%,因此并发情况下不能使用HashMap。
- HashTable通过使用synchronized保证线程安全,但在线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效率低下。因为当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,其他线程只能阻塞等待占用线程操作完毕。
- 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锁的思想,对于不同的数据段使用不同的锁,可以支持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不同的数据段,这样线程之间就不存在锁竞争,从而提高了并发效率。
ConcurrentHashMap迭代器是强一致性还是弱一致性?HashMap呢?
在迭代时,ConcurrentHashMap使用了不同于传统集合的快速失败迭代器,弱一致迭代器。
在这种迭代方式中,当iterator被创建后集合再发生改变就不再是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,取而代之的是在改变时new新的数据从而不影响原有的数据,iterator完成后再将头指针替换为新的数据,
这样iterator线程可以使用原来老的数据,而写线程也可以并发的完成改变,更重要的,这保证了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连续性和扩展性,是性能提升的关键。
JDK1.7与JDK1.8中ConcurrentHashMap的区别
其实可以看出JDK1.8版本的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结构已经接近HashMap,
- 相对而言,ConcurrentHashMap只是增加了同步的操作来控制并发,从JDK1.7版本的ReentrantLock+Segment+HashEntry,到JDK1.8版本中synchronized+CAS+HashEntry+红黑树。
- 数据结构:取消了Segment分段锁的数据结构,取而代之的是数组+链表+红黑树的结构。
- 保证线程安全机制:JDK1.7采用segment的分段锁机制实现线程安全,其中segment继承自ReentrantLock。JDK1.8采用CAS+Synchronized保证线程安全。
- 锁的粒度:原来是对需要进行数据操作的Segment加锁,现调整为对每个数组元素加锁(Node)。
- 链表转化为红黑树:定位结点的hash算法简化会带来弊端,Hash冲突加剧,因此在链表节点数量大于8时,会将链表转化为红黑树进行存储。
- 查询时间复杂度:从原来的遍历链表O(n),变成遍历红黑树O(logN)。
各位看官还可以吗?喜欢的话,动动手指点个💗,点个关注呗!!谢谢支持!
欢迎关注公众号【Ccww技术博客】,原创技术文章第一时间推出
本文转载自: 掘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