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话总结:sleep方法是当前线程休眠,让出cpu,不释放锁,这是Thread的静态方法;wait方法是当前线程等待,释放锁,这是Object的方法。同时要注意,Java 14 之后引入的 inline class 是没有 wait 方法的
Sleep()原理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static native void sleep(long millis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; |
sleep()是Thread中的static方法,也是native实现。就是调用底层的 sleep 函数实现:
1 | arduino复制代码void THREAD_sleep(int seconds) { |
linux的sleep函数参考 sleep: man7.org/linux/man-p…
wait(), notify(), notifyAll()
这些属于基本的Java多线程同步类的API,都是native实现:
1 | java复制代码public final native void wait(long timeout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; |
那么底层实现是怎么回事呢? 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JDK底层实现共享内存锁的基本机制。 每个Object都有一个ObjectMonitor,这个ObjectMonitor中包含三个特殊的数据结构,分别是CXQ(实际上是Contention List),EntryList还有WaitSet;一个线程在同一时间只会出现在他们三个中的一个中。首先来看下CXQ: 一个尝试获取Object锁的线程,如果首次尝试(就是尝试CAS更新轻量锁)失败,那么会进入CXQ;进入的方法就是CAS更新CXQ指针指向自己,如果成功,自己的next指向剩余队列;CXQ是一个LIFO队列,设计成LIFO主要是为了:
- 进入CXQ队列后,每个线程先进入一段时间的spin自旋状态,尝试获取锁,获取失败的话则进入park状态。这个自旋的意义在于,假设锁的hold时间非常短,如果直接进入park状态的话,程序在用户态和系统态之间的切换会影响锁性能。这个spin可以减少切换;
- 进入spin状态如果成功获取到锁的话,需要出队列,出队列需要更新自己的头指针,如果位于队列前列,那么需要操作的时间会减少 但是,如果全部依靠这个机制,那么理所当然的,CAS更新队列头的操作会非常频繁。所以,引入了EntryList来减少争用:
假设Thread A是当前锁的Owner,接下来他要释放锁了,那么如果EntryList为null并且cxq不为null,就会从cxq末尾取出一个线程,放入EntryList(注意,EntryList为双向队列),并且标记EntryList其中一个线程为Successor(一般是头节点,这个EntryList的大小可能大于一,一般在notify时,后面会说到),这个Successor接下来会进入spin状态尝试获取锁(注意,在第一次自旋过去后,之后线程一直处于park状态)。如果获取成功,则成为owner,否则,回到EntryList中。 这种利用两个队列减少争用的算法,可以参考: Michael Scott’s “2Q” algorithm 接下来,进入我们的正题,wait方法。如果一个线程成为owner后,执行了wait方法,则会进入WaitSet: Object.wait()底层实现
1 | scss复制代码void ObjectMonitor::wait(jlong millis, bool interruptible, TRAPS) { |
当另一个owner线程调用notify时,根据Knob_MoveNotifyee这个值,决定将从waitset里面取出的一个线程放到哪里(cxq或者EntrySet)Object.notify()底层实现
1 | ini复制代码void ObjectMonitor::notify(TRAPS) { |
对于NotifyAll就很好推测了,这里不再赘述;
本文转载自: 掘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