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正在参与 “网络协议必知必会”征文活动
粘包问题
首先说明一点,TCP有粘包问题,UDP没有粘包问题。
发送端可以是1KB地发送数据,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2KB地提走数据,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,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,也就是说,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,或说是一个流(stream),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,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,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。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,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,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,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,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。
TCP是面向连接的,面向流的,提供高可靠性服务。 收发两端(客户端和服务器端)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,因此,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,更有效的发到对方,使用了优化方法(Nagle算法),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,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,然后进行封包。 这样,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,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。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。
UDP是无连接的,面向消息的,提供高效率服务。 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,,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,所以接收端的skbuff(套接字缓冲区)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,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(消息来源地址,端口等信息)。 这样,对于接收端来说,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。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。
**基于TCP协议的粘包问题主要就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,不知道每次应该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造成的。**总结一下,会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粘包问题:
- 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,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,然后进行封包,造成粘包
- 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,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,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,产生粘包
解决粘包问题
问题的根源在于,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,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,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,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,然后接收端来一个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。每个消息接收完,不留残余。
具体做法是:发送端发数据前,先将待发的数据长度告知接收端。将数据长度放在一个固定长度的字节中发给接收端;接收端先接收这个固定长度的数据头,从这个数据头中获悉待接收数据的长度,做好循环接收的准备。
可以借助struct模块,该模块可以将任意数据类型转换成固定长度的bytes
,因此借助该模块就可以将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总大小通过struct模块打包成固定长度的bytes
,接收端接收后获取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总大小之后,使用循环接收即可。
把报头做成字典,字典里包含将要发送的真实数据的详细信息,然后json序列化,然后用struck将序列化后的数据长度打包成4个字节。
发送时: 先发报头长度,再编码报头内容然后发送,最后发真实内容;
接收时: 先接收报头长度,用struct取出来,根据取出的长度收取报头内容,然后解码反序列化,从反序列化的结果中取出待取数据的详细信息,然后去取真实的数据内容。
服务端代码:
1 | python复制代码import subprocess |
客户端代码:
1 | python复制代码import struct |
结语
码字不易,转载请说明出处,走过路过的小伙伴们伸出可爱的小指头点个赞再走吧(╹▽╹)
本文转载自: 掘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