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卓源码的设计中,将将屏幕分为了37层,不同的窗口将在不同的层级中显示。
对这一块的概念以及相关源码做了详细分析,整理出以下几篇。
【Android 13源码分析】WindowContainer窗口层级-1-初识窗口层级树
【Android 13源码分析】WindowContainer窗口层级-2-构建流程
【Android 13源码分析】WindowContainer窗口层级-3-实例分析
【Android 13源码分析】WindowContainer窗口层级-4-Surface树
本篇为第四篇,前面三篇已经将Android窗口树介绍完了,但是我们知道安卓真正控制显示的是在SurfaceFlinger层,难道说SurfaceFlinger层也有这么一个窗口树吗?如果有,Framework层构建窗口树的代码这么复杂,难道SurfaceFlinger也有这么一段复杂的逻辑吗?
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:SurfaceFlinger层也有这么一个窗口树,严格来说是SurfaceFlinger也有一个对应的Layer树。
这是使用Winscope工具看到的当前屏幕信息,可以看到在SurfaceFlinger层也有一个和窗口树应用的层级关系,并且在WindowState层下面还多了一级,多出来的这层右边的属性中有一项“isBuffLayer= true”。
先以黑盒的形式补充几个Surface相关的知识点,对这块有了解的可跳过。
- 触发创建Surface时就会触发创建出一个Layer,所以Surface和Layer是一一对应的,只不过在framework层侧重Surface,在SurfaceFlinger侧重Layer。
- 应用层只要有Surface,就可以将View的数据绘制保存到Surface中,也就可以显示到屏幕上
- Layer有多种类型,最常见的是“容器类型”和“buff类型”,只有“buff类型”的Layer才能保存UI数据。
2 容器类型的创建
前面几篇介绍窗口树的时候,知道那些类其实都是“容器”,作为容器他们本身是没有UI数据的,真正有显示数据的就是 “isBuffLayer= true”的这层Layer。
再回答第二个问题:SurfaceFlinger没有这么复杂构建Layer树的逻辑,因为只要Framework创建一个“容器”类的同时也触发创建一个Surface,这样SurfaceFlinger层就也能同步构造出一个Layer(Surface)树。
2.1 DisplayContent的Surface构建
首先看一下 屏幕(DisplayContent)对应的Surface是怎么创建的。
在构建流程开始的时候就为 DisplayContent的创建了Surface,代码如下:
1 | java复制代码# DisplayContent |
在构建窗口树源码分析的时候知道DisplayContent::configureSurfaces 是在 DisplayContent构造方法里执行的,也就是说在构建窗口树的时候,创建了DisplayContent容器的同时,也创建好了对应的Surface,这是第一个映射关系。
注意build的时候 setContainerLayer这个设置, 将其设置为容器类型的Layer
2.2 其他容器Surface的创建与挂载
层级树其他的各个容器创建的也会触发创建出对应的一个Surface,具体的调用链如下:
1 | arduino复制代码WindowContainer::addChild |
调用链从WindowContainer::addChild 开始是因为每个容器类创建的时候,都会挂载到父节点下,挂载的方式也就是执行WindowContainer::addChild方法,添加到父容器的孩子集合下。
以一个应用的Task容器创建挂载为例:
假设其他窗口树已经构建好(也已经有了一个对应的Layer树,暂时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没关系,稍后就明白了),这个时候应用启动了,肯定是需要创建一个Task,Task创建好后是还是一个单独的容器,这个时候会执行 WindowContainer::addChild 和 WindowContainer::setParent方法,执行完后Task就挂着到窗口树上了。
先看一下这2个方法的代码: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Container |
首先将子容器添加到 mChildren 集合中,然后调用子容器的 setParent 方法。 这么2步执行后, 孩子与父容器就有绑定关系了,也就是成功挂载到了父节点执行。(细品,其实就是java集合操作)
先看一下这2个方法的代码: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Container |
首先将子容器添加到 mChildren 集合中,然后调用子容器的 setParent 方法。 这么2步执行后, 孩子与父容器就有绑定关系了,也就是成功挂载到了父节点执行。(细品,其实就是java集合操作)
setParent 方法具体代码如下:
1 | java复制代码# WindowContainer |
现在 Task 就成功找到组织了,挂着到窗口树上了。
但是这个时候,SurfaceFlinger那边还是没变化的,所以继续看后续流程。
1 | scss复制代码# WindowContainer |
注释比较详细就不多说了,这里肯定是走createSurfaceControl()逻辑,然后注意makeSurface()方法会创建出Surface,然后再调用setInitialSurfaceControlProperties。先看 makeSurface 方法
1 | scss复制代码# WindowContainer |
这里方法虽然不多,但是逻辑有点绕,做一下解释:
- 是子容器调用的 makeChildSurface 方法,那子容器类就是 Task,父容器就是 DefaultTaskDisplayArea
- 执行 父容器 makeChildSurface方法的时候,又调用了getParent 获取父容器,执行 makeChildSurface,(眉头一皱,事情并不简单)这是开始递归了。
- 先不管递归,总之肯定的是 makeChildSurface方法不管怎么递归返回的还是一个SurfaceControl.Builder,然后调用setParent将DefaultTaskDisplayArea的Surface设置为其父节点。
这样一来,结果就是 :Task调用 父容器的makeChildSurface后,创建出了一个Surface,并且挂载到了父容器(DefaultTaskDisplayArea)的下面。
知道结果后,还是要弄清楚 递归方法是怎么创建 Task对应的Surface的
- 对于递归调用,最终要的就是找到递归结束的条件,当前这个递归结束的条件就是 DisplayContent 类重写了makeChildSurface方法,也就是说调到 DisplayContent::makeChildSurface 就意味着递归的结束。
DisplayContent作为一个屏幕的最底层的容器,肯定是会调用到的,毕竟 DefaultTaskDisplayArea也是挂载在这个树上的。
所以现在来看看 DisplayContent::makeChildSurface方法
1 | ini复制代码# DisplayContent |
这里的参数 child 就是Task,
- 首先创建一个容器类型 SurfaceControl.Builder
- 设置name,当前场景是把Task的名字设置过去
- 然后设置一下父亲为DisplayContent的Surface
这里要注意,这里设置父节点最终是无效的,会被覆盖掉,因为上面分析看到了把 DefaultTaskDisplayArea设置为Task父容器。从代码的执行顺序上来说,DisplayContent的这次setParent先执行,会被后面的覆盖掉。 从结果来看,Task也确实是挂在DefaultTaskDisplayArea下的。 (不可能每个容器都直接作为DisplayContent的子节点)
调用链执行完了,SurfaceFlinger层也创建并且挂载好了Task的Surface。
到这里,Framework层的窗口树, SurfaceFlinger的Surface树构建的差不多了,但是手机上还是不会有内容的,为什么呢? 因为这些都是 “容器”,真正的显示需要有Buff类型的Surface。
再看一次这个图, 对应的窗口树到了WindowState就结束了, SurfaceFliner 这边可以看到WindowState下还有一个节点,这个节点才是真正有UI数据的 Layer。
需要体会一下区别
在Activity启动流程中时执行到目标应用进程创建时会触发Task和ActivityRecord创建和挂载。 这个时候WindowState还没出现,另外到这一步Activity的onCreate也没执行到,所以界面上肯定是没有UI显示的。
Activity进程创建后,会先执行addWindow流程触发 WindowState的创建和挂载,但是这步执行完也还是没有画面的, 因为WindowState也是一个“容器”。
真正触发显示图层创建的是在【relayoutWindow】流程,具体的流程不是当前的主题,目前只关注【relayoutWindow】流程中“Buff”类型图层的创建。
3.1 流程概览
这里才是第一次执行relayoutWindow 创建真正显示的surface的地方
relayoutWindow的调用链如下:
1 | arduino复制代码WindowManagerService::relayoutWindow |
开始撸代码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ManagerService |
createSurfaceControl 方法有4个参数:
- outSurfaceControl: WMS创建好一个Surface后,还需要返回给应用端用于View的绘制,就是通过这个参数,由参数命名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“出参”。
- result: 方法执行结果
- win: 当前窗口对应的WindowState,稍后创建Surface会挂载到这个WindowState节点之下
- winAnimator:WindowStateAnimator对象,管理窗口状态和动画,稍后通过其内部方法创建Surface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ManagerService |
这个方法主要有三步,都是围绕着 WindowSurfaceController 来的:
- 先创建出一个WindowSurfaceController 对象 surfaceController
- 通过WindowStateAnimator::createSurfaceLocked 对 surfaceController 赋值,根据方法名猜测是创建了一个Surface
- 通过 WindowSurfaceController::getSurfaceControl,给应用端 Surface 赋值
这么看来重点是在第二步 WindowStateAnimator::createSurfaceLocked 是如何创建Surface的。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StateAnimator |
这里有2个重点:
- 设置窗口状态为 DRAW_PENDING
- 创建Surface
3.2 设置窗口状态–DRAW_PENDING
1 | ini复制代码# WindowStateAnimator |
WindowState有很多状态,以后会单独说,这里需要注意
- WindowState状态是保存在WindowStateAnimator中
- WindowStateAnimator::createSurfaceLocked方法会将WindowState状态设置为DRAW_PENDING,表示等待绘制。
3.3 创建“Buff”类型Surface
继续回到主流程,看看 WindowSurfaceController 的构造方法
1 | ini复制代码# WindowSurfaceController |
这个方法有4个点
- 第一个参数传递的字符串最终也会作为Surface的name
- 获取到WindowState对象,后面会设置为创建Surface的父节点
- 构建出一个Surface对象, 注意name和 父节点的设置。 另外可以知道也是通过makeSurface()方法构建的, 这个方法在 2.1小结看到是构建出一个“容器”类型的Surface。
- 将Surface设置为“Buff”类型,这个非常重要,因为上一步默认还是“容器”类型,所以需要设置成“Buff”类型,再后面就是build出一个Surface了
那么到这里Surface的创建就完成了,这里可能有的人如果对Surface知识不太清楚的话会比较迷糊,WindowSurfaceController,SurfaceController,Surface到底是什么关系,这个不在当前流程的重点,暂且理解为同级吧,有WindowSurfaceController就可以拿到内部的SurfaceController,而SurfaceController又可以获取到Surface。
3.4 返回Surface到应用端
最后再来看一下 WMS这边创建好后的Surface是如何设置给应用端的。
应用端View的绘制信息都是保存到Surface上的,因为必定要有一个”Buff”类型的Surface,也就是上面流程中创建的这个Surface。
应用端的ViewRootImpl触发WMS的relayoutWindow会传递一个出参 :outSurfaceControl过来, 现在WMS会通过以下方法将刚刚创建好是Surface传递到应用端。
这样一来应用端就有了可以保持绘制数据的Surface,然后就可以执行 View::draw。
1 | csharp复制代码# WindowSurfaceController |
本文转载自: 掘金